DeepSeek性能实测结果竟有惊喜,谁会领先?
国产AI大模型迎来算力解放时刻:H20芯片解禁首夜,工程师们用8卡141GB配置实测DeepSeek-R1满血版,推理速度突破1124 tokens/s,并发测试稳如泰山。从教育到工业,曾被搁置的本地AI应用正批量复活,而关于大模型与小模型的路线之争已悄然点燃。当技术瓶颈突然松动,每个技术人都在问:边界打开后,你最想创造什么?
内容由AI智能生成
有用
7月15日晚10点,云工场技术部的微信群里跳进一条消息:新一批H20刚下货,订的8卡141GB整装待发。一群工程师兴奋得跟过年似的,抱着纸箱一路穿过机房过道,踢踢踏踏的脚步声里夹杂着“就看今晚能不能刷爆DeepSeek”的豪言。
普通人未必了解H20解禁的分量。此前一年多,国产AI大模型一路处处掣肘,算力芯片从“买不到”到“跪着抢”,开发者们熬夜调参,却总碰见“显存不够”“推理掉速”的老问题。节点就卡在7月15日晚上,黄仁勋一句“即日起,H20中国市场解禁”,彻底松了紧绷神经。
撬动的第一桶金,不是硅谷的数据工厂,而是这些本地云计算厂商的实机测试台。8卡141GB,DeepSeek-R1满血版,“不量化,不简配”,选的正是以前谁都不敢玩的配置。在一众运维小哥的注视下,服务器气定神闲地启动。温控稳稳70℃以内,vLLM推理框架一点都不焦躁,参数和开关翻了个遍:没有掉频、没有莫名其妙的overhead。
细节里见功夫。首token响应,0.1-2.8秒范围,哪怕并发大军一波接一波,用户前端几乎察觉不到延迟。短文本管道下最高1124 tokens/s,哪怕后台塞进长文本,都能飙在1020 tokens/s。最让我吃惊的是并发壁垒:10以内几乎是“摸鱼式”运行,全部冗余算力沉睡不动,只有到百人同测、2K长上下文的极限拉扯时,H20那一身肌肉全力绷起,吞吐稳,热控也稳——服务器温度不过轻飘飘升了8℃。
从冷静的数据表到热烈的机房现场,测试团队的表情从谨慎到惊叹。有人念叨着:“以前这种大模型选型,基本就是卡着显存下限打补丁……”技术组主管边看表边提醒,“这套系统其实还没到极限,真正考验还得看后面那些业务场景。”
这不是一句标准公式。当天夜里,异构池测试上线:L20、4090、AMD w7900、昇腾910B、燧原S60、昆仑P800七大主力全家桶混跑,手头的实测延迟和吞吐曲线直接扔进云工场的数据库,成为国内首批本地大模型选型的“菜谱”。客户真要用时,只需勾勾预算和任务,平台自动算出最优搭配。这样的赛马局面头一次数量级地透明,每一分钱的算力,明明白白标上了“性能性价比”的标签。
批量试刀的企业已经在列队。从教育到工业,教务机器人、产线检测、网络问答、交通用户画像……此前因为算力短缺一度被搁置的本地AI应用,本周突然全面回归。某位高校班主任用刚调出来的AI教务助手发了份考勤统计,后台输出流畅得像流水账,“以前等它导表能磨一支烟,现在一杯茶都还没泡开。”她在工位边笑着感叹。
舆论场外,有人看好,也有人质疑。一个行业客户在群里直接抛出犀利提问:“解禁是好事,但‘大而全’的模型会不会又养出新一轮算力内卷?会不会反而压制轻量、专用模型的发展?”这一问,现场技术派们各有说法。一派预测“算力红利释放,大模型生态的迭代周期会加快”,有的坚持“小模型深耕才能场景突破”才是关键。分歧正在激化,甚至部分工程师私底下已经开始组里实验自训练小型推理引擎,想在主流竞争之外杀出一条新路。
现在回头这72小时里,芯片政策的变化带动的热潮,实际上不是一句“解禁”能涵盖的。当技术瓶颈一夜之间松动,生态、玩法到行业策略,都进入了新一轮洗牌窗口。与其说H20的首秀彻底改写了AI算力的游戏规则,不如说,每个实验室和办公室里,技术人的心理弹簧终于反弹,从慌张生存转向主动创新。
技术从来不是终点,而是通向可能的新起点。现在这样问你:如果边界忽然打开,你想用这些“曾经奢望”的大模型做些什么?是补足过去的缺口,还是试水全新的创新场景?现实给出第一个答案的速度,可以比我们的想象更快。推理主场风云再起,你,准备好了吗?